离开手机和朋友圈五天,是一种什么体验?
拔掉网线,拒绝一切社交软件……
11日晚,导演冯小刚发出的一条将尝试离开互联网5天的体验活动,搅热了舆论场,华谊兄弟传媒总经理王中磊等影视圈大咖的加入,也让“断网实验”这一晦涩的词汇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。
但就在几天前,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(珠海)的30多名老师就悄悄进行了这一断网实验,虽行动“决绝”:手机断网后,还要封存上缴,除了电视,他们远离了现代科技赋予人类的一切便捷通讯。
这几天,他们的生活小船翻了吗?下面这种情形发生了吗?
嗯,我只看十分钟,但花了两小时……
36岁的参与者林亮景这是第二次进行断网实验,第一次是去年,自诩“网络重度患者”的他为了测试自己对网络的依赖程度,曾尝试每周末和家人出去游玩时,不带手机。
“但坚持两三次就放弃了。”林亮景说,尽管只是周末外出不带手机,时间不长,但每次都让他患得患失,回到家总是迫不及待的找到手机,虽然查看的结果是并有没人联系他,也没有遇到什么紧急情况,但那种对于手机和网络的依赖似乎已成为一种本能。
作为广东科学技术学院网络新闻与传播专业负责人,林亮景是一名网络达人,他有三部手机,三个电话号码,熟悉微信微博等各种热门聊天工具,他的微信圈有一万多个朋友,每到一个新地方都会询问有没有WiFi账号和密码。
“我的专业要求我必须深入研究新媒体,我一个微信号就有5000多人,已经加满了,所以需要3部手机。”林亮景说,一忙完工作,他几乎机不离手,哪怕是吃饭、走路,时不时要掏出手机看几眼,浏览新闻、评论,研究课题,看看自己的朋友圈动态,跟朋友互动,几乎支配了自己的业余时间。
“一天24小时,除了七八个小时睡觉,8个小时工作,我估算了一下,频频看手机上网的时间大约也有七八个小时,占了人生的近三分之一。”林亮景说,他已经养成了习惯,晚上睡觉前一定要刷微博微信,本以为看十几分钟就完事了,往往一不小心就过去了两个小时。像许多网虫一样,一天不上网,林亮景也会感到不对劲。他甚至很久没有再看过电视,即便是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,他也只在手机上看。
来,我们去酒店,不要玩手机!
4月5日,林亮景和自己的30多名同事开始了一次有趣的尝试:彻底离开网络。他们住进一家小酒店,拔掉网线,关闭手机并封存起来,除了酒店的院落,他们甚至不外出,在一个隔离封闭的空间,体验人们对网络的依赖究竟有多深,以及网络、手机对人的影响。
4月4日晚近10点钟,林亮景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自己将体验5天断网生活的预告,但没有人相信,纷纷留言“你在开玩笑吧”。还有一个熟悉的朋友甚至调侃:“宁愿相信房价会下降。”
林亮景说,对于这次体验,自己一开始既感到很有趣,内心又有些排斥,“我不知道没有电话,不能刷微博、玩微信,日子会怎么煎熬?”他为自己打气:不少学生现在都是低头族,上课玩手机很普遍,作为老师,自己如果都离不开网络、手机,光是劝学生少玩手机太没有说服力了。
断网刚开始的那两天,林亮景感到“煎熬”。他说,当时自己在思想上还没有彻底摆脱网络,每次打开电脑,总是习惯性的输入网址,直到屏幕上跳出“无法连接网络”的字样,他才恍然大悟,网线被拔掉了,“我还经常下意识的用手摸口袋,想看一下微信,结果发现口袋空空如也,情绪有点失落。”
除了长期依赖手机、网络形成的思维和行为惯性一下子难以克服,林亮景通过这次体验还发现,网络在某种程度上使得人类的某些功能弱化了。“我当时想制作一个PPT文档,以前都会上网搜一些模板,突然没有网络了,我当时一度发现自己连PPT都不会做了,有些无从下手。”林亮景说,网络的搜索功能确实很方便,但也让人变得懒惰,为了图方便,遇到问题本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,但有时候就是没有这个耐心,总是习惯上网寻找现成的答案,“我后来强迫自己设计PPT,才慢慢找回状态。”
喂,我们聊聊天吧
没有网络和手机打发时间,林亮景尝试寻找替代品转移自己的注意力。他尝试看电视,发现自己很难适应了。“以前都是在手机上网看节目,一个节目很少从头看到尾,都是跳着看完的,而电视上播的节目都是从头演到尾,非常不习惯。”林亮景说,即便是看录播,也需要用遥控器操作,远不如在手机上用手指划拉方便。
除此之外,计时也成了问题。林亮景说,自从有了手机,他和一些同事就没有用过手表,手机被封存的那几天,除了看电视,包括他在内的不少同事甚至分不清一天的具体时间,“断网的5天,我们基本上就是用吃饭的时间来计时,早上吃饭是8点,中午就是12点,以此类推。”
断网第三天,林亮景和同事们终于找到了兴趣点——找人聊天。林亮景说,经过两天的不适应,当时他对用不了手机和网络的事情已经绝望了,开始主动找人聊天,“以前在单位,除了工作,同事之间也有交流,但即使是谈话,也经常会被电话、突然响起的微信、QQ声音干扰,聊得也不专注。”
在远离现代通讯工具后,林亮景和同事们回归了人类原始的面对面的交流方式。“一本书,一个话题可以聊两三个小时,放在这之前,简直难以想象,哪有这么多话聊啊。”林亮景说,几天的尝试,给自己的感觉就像是回到了十几年前网络不发达,手机并未普及的大学时代,那时大家都习惯到不同的宿舍串门,晚上一帮同学躺在床上交流,简单而美好,不像现在很多年轻人,一回到宿舍就是掏出手机,戴上耳机。
林亮景感叹,有些年轻学生在网络上与人聊天非常熟络,语言幽默,但面对面就不知道该怎么说,网络有各种微信表情,你可以发表情代替你此刻的心境,但现实中没有这些道具包,就不知道该怎么表达了,“过去我们读书没有生活费,要打电话回家,现在有的学生电话不打,短信也不发了,就发一个哭泣的表情,然后家长会问是不是没钱了,第二天把钱汇过来,网络确实让人们的交流越来越方便,但也让人与人的距离变得更远。”
除了彼此间聊天,林亮景和同事们还尝试在酒店的密闭空间广交朋友,与清洁工和守门的保安聊天解闷,“就是想找个说话的。”
哇,我总算放出来了……
但在实验结束的最后一天,对于网络的依赖出现反弹。5天尝试后,大部分参与者做的第一件事是立即找到自己的手机……
“当时想着第二天就能拿到手机了,心理反而开始不安稳了。”林亮景说,结束断网生活,很多同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自己的手机,看看微信微博上有什么消息,有没有人关注自己,有哪些人打过电话。
“我们特别想看一看在网络消失的这段时间,有谁还在关注我们,有没有紧急电话。”林亮景得出的感悟是:现代人已离不开手机和网络,但应当学会节制。
4月10日下午1点多,拿到手机的那一刻,林亮景迫不及待的在朋友圈发布了一条动态:“我总算放出来了……”但实验并未失败。在广科院行政楼的办公室,林亮景告诉南都记者,实验表明现代人已离不开手机和网络,但促使他们开始反思过去对手机、网络的过度依赖,让他们学会节制。
“以前我是手机不离身,现在我中午基本上都不看手机了。”本周(13日)接受采访时,身为“网络重度患者”的林亮景没有再看一眼手机,他说话时伴随手势露出了左手腕佩戴的的手表。手表是试验之后新买的,林亮景说,原来看手机,很多时候只是想看一下时间,结果无意中发现这个人发了新消息,今天又发生了重大新闻,一不小心就分了心,还是用手表计时更简单。
采访结束,送南都记者离开时,南都记者提出希望为他拍一张正使用手机的照片时,他一摸口袋,才发现手机忘带。过去,这种事情在林亮景身上很少见。
南都记者 杨亮
* 公众号如需转载南都君原创内容,请后台联系授权;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。
男子得了绝症黑色素瘤?护士棉棒一擦剧情反转!最近踏青一定要小心